如何阅读

前言

问题:我每个月读几本书?这些书填补了哪些方面的知识空白

王云五先生写过《我怎样读书: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与生活》
格吕宁的《超级快速阅读》
还有Andy•Hunt在《程序员思维修炼》里提到的SQ3R阅读法(还讲了如何利用右脑,以及左右脑切换)
还有最经典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本身就是学富五车,阅书无数

SQ3R阅读法

  1. Survey:浏览

这是读书的第一步,
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阅读序言、推荐语、读一读书的提要、目录、随便翻到感兴趣的章节读一读,
以便对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
  1. Question:提问

这个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
关键是要提出问题,这块内容在说什么?
我对作者描述的问题有什么问题?我想从书中得到什么答案?
  1. Read:阅读

这里才是真正的从头到尾仔细阅读,
对重要、难懂的部分反复读,联系上下文推理,并尽可能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下文中提到的制作卡片也是这个阶段做的,把作者的论述提炼成短语或知识点,记到卡片上。
  1. Recite:复述

就是我们常说的“过电影”,会议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阅读之前的提问,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Read环节制作了卡片,这一环节会轻松很多。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
  1. Repeat:重复

由于大脑对新知识很容易遗忘,
所以要在接下来几天,不间断地进行重复3~5次,之后就会形成长期记忆。

王云五读书法

  1. 坚持自主和顽强的自学

王云五先生特别主张学习要有自发主动的动机,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他说一个人自学的动机不外乎两种,一是求知欲,二是“由不能顺利发展求知欲的反应”。

比喻:教育之道有如领导儿童走一条新路,尤其曲折崎岖的路径。 如果每次走这条路都由领导者在前走,或由领导者与儿童并肩而行,使儿童亦步亦趋, 那就虽经多次的领导,一旦失却领导恐仍不易认识路径。 反之在领导了一次以后,即使儿童在前走,领导者尾随于后, 到了三叉路口,让儿童就其记忆与常识自行抉择,如有错误始予矫正……

  1. 力求精确

这里主要是指精读。他认为精读必须做两件事,

a. 勤查字典 b. 制作卡片

考虑到王老先生由于从小家境贫寒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 但是他自己通过建立系统对知识管理、联系,并且可以做到自我排错。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

a. 勤查字典 恐怕多数人是不乐意的,因为查字典耗时耗力,降低了阅读速度,增加了学习负担。 王老先生认为生字或者生词,总不免会见到多次, 第一次遇见就确认其确切含义,那么之后遇见就不必再起疑惑, 所以总的来说是节约了时间。 而如果懒于查字典,每次都把疑惑保留下来,在知识体系中加入了不确定或者错误的信息, 那么长期下来,读书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b. 制作卡片 将概念、知识点或原理写在纸上,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在复习的时候帮助记忆,还可能在以后有新的发现。 笔者在理解重要原理的时候,都会把它打印出来,拿着纸在走廊里晃荡,然后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卡片是承载知识的基本单位, 以后我们还会梳理学科知识的思维导图,形成知识体系,卡片还有更大的利用空间!

  1. 善作比较

比较式的读书法是王云五先生治学的一大利器。几乎学每样东西,他都能找到比较的方法
比如读古书,所以他就会把多个版本找来比对阅读
读史书时更是不仅读正史,还将稗史、野史、笔记及其他私家著述全部搜集而来以作比较
而在学习自然科学类的科目时,他会就同一科目找来两种相同程度的课本,相互参照阅读
阅读英文社科名著时,他会找来上佳的中译本来对比阅读,
  这样既加深了对英文原著的理解,对中文的运用之妙也有更深的体会
  1. 重视体系和结构

“我平时读书所得要点,辄就其原有标题或自拟标题,一分记于小卡片上,附注书名与其所见页数。
这些卡片各按标题的顺序排列,如此则许多书籍中同样标题的资料,都借卡片的作用而连串起来。
以后随时有需参考,只须一检卡片,则凡经涉猎过的资料毫无遗漏。
日积月累,这卡片多至数万张,无异构成一种最完备而切于实用的百科全书了。”

– 感觉这一点我还是有一定积累的,我习惯性的会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重新排列 – 需要用时,可以很快的找到 – 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我记性不好,总记不住,在知识大爆炸时代,这个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 只是要注意的是,时代变化太快,如何做到只整理那些短时间内不会变化的东西 – 而不要看到任何知识都收集、重组,反而把重要的知识漏掉了

上面这段文字其实包括了两个过程

1. 拆书,把书中的内容加以“碎片化”,将书之整体打碎,变成一则则的知识碎片,列于卡片的载体之上
2. 重组,将碎片通过合并、分类、组合,将卡片按特定的顺序组织起来,这样便架起了个人的知识系统

备注

制作卡片是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前提。每本书都有各自独立的体系,即使画了思维导图,也是这本书自身的体系,是无法融汇在一起的。拆书,就是做碎片化处理,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组合,这才是更有价值的方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

  • How to Read a Book

  • 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四个层次

1. 基础阅读
    看懂每一句话的问题,主要的手段是积累词汇和熟悉句式结构,其实是一个语言 “扫盲” 的阶段
2.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解决的是看懂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问题,
    检视阅读是泛读
3.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是精读,
    最终帮助我们理解和吸收整篇文章要表达的思想
4. 主题阅读
    跨越了某一篇文章或某一本书,
    就某一个话题或者主题,就自己内心的某一个疑惑,去广泛地搜寻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献资料,
    在短时间内快速大量地阅读相关内容,多角度、结构化地去加深理解同一主题的思想,
    完成某一主题阅读之后,能初步形成某一领域的知识框架,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最终解答自己心中的那些疑惑。

进行『主题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1. 确定主题
2. 搜集文献资料
 a) 维基百科
 b) Google Advanced Search 或其他搜索引擎的类似功能
    通过关键词来查找 PDF、PPT 等格式的高质量材料
    希望寻找入门级别的读物,可在关键词中加上:
         “for dummies”“fundamental”“demystify” 等词
 c) 通过网络书店或者豆瓣等书评网站查询
    可以通过销量数据、书评、图书简介、目录等确定自己需要的书单
 d) 找相关领域的专家指导或推荐资料
  1. 进行检视阅读,就是略读 第一轮筛选: 在搜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已经对书名、目录等信息进行了快速阅读 第二轮筛选: 检视阅读。 一方面可以对想要研究的主题有更为清晰的概念, 另外一方面可以再次简化书目,把重点阅读量压缩到可行的范围内

  2. 开始集中进行主题阅读,并做好笔记,逐步形成某一专题的语料库

参考

  1. 持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http://www.jianshu.com/p/5c61ea5ad3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