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技术¶
巴纳姆效应(Barnum, 著名的嘉年华 和马戏团的团主,提出了“每分钟都会有人上当 受骗”的说法)现象的范例。这一效应曾被心理 学家广泛地研究。研究者发现,大多数成年人都 会认为泛化的个性总结都是准确的,并且都是对 自己独特的描述。巴纳姆效应正是手相学和占星术的基 础(Kelly, 1997, 1998)。
刻奇: 中国读者最早在1980年代末米兰·昆德拉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遇到过,经过不断阐释,“刻奇”的内涵相当丰富。但在本文的语境里,它指这样一种情感机制:感伤——意识到自己的感伤——被自己的感伤打动——上升为自我崇高——企图以崇高打动别人。刻奇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感伤;第二个阶段,意识到自己的感伤,并从感伤过渡到自我崇高,同时完成两个阶段才是刻奇。
“不转不是中国人”——一个爱国者的形象;“为人子女的必看!父母亲为我们付出了一切”——一个孝顺的乖小孩形象;“请与我一起承诺不吃狗肉好吗?”——一个富有慈悲之心动物保护者的形象……刻奇者一定会以某种决绝的命令语气“要挟”我们一起参与,因为他要扮演那个先知先觉的崇高者,并以崇高打动我们。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对刻奇的抵抗,也很容易沦为刻奇。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注意刻奇的边界,当将刻奇无限放大时,便将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真正崇高的情感与刻奇等同起来,导致对一切价值的否定。
“西蒙学习法”是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的一个理论:“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西蒙教授立论所依据的实验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1分钟到1分半钟可以记忆一个信息,心理学把这样一个信息称为“块”,估记每一门学问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约是5万块,如果1分钟能记忆1“块”,那么5万块大约需要1000个小时,以每星期学习40小时计算,要掌握一门学问大约需要用6个月。为了感谢西蒙的这个研究成果,教育心理学界称这种学习法为西蒙学习法。为了形象地说明,把西蒙学习法比做一把锥子。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知识的专一性像锥尖,精力的集中好比是锥子的作用力,时间的连续性好比是不停顿地使锥子往前钻进。” 西蒙学习法所支配的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尖锐猛烈、持续不断的态势。这种“锥形学习法”的高效原理在于,连续的长时间学习本身包涵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应用,这样就省去了大量的复习时间。如果用烧水来做比喻,“锥形学习法”是连续的加热,所以热量散失的少;普通的间断学习是烧一会儿就停止加热,一段时间以后再继续加热,这样许多热量就白白散失了。两相比较,自然是持续“加热”效果显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