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索引

模块索引

搜索页面

名言

任何人都能写出计算机能够理解的代码,只有好程序员才能写出人能够理解的代码。
—— Martin Fowler



计算机科学中只有两大难题:缓存失效和命名。
—— Phil Karlton

5 个为什么(5 Whys)
丰田集团的创始人丰田佐吉

微软的保罗·马瑞兹(Paul Maritz)写了一封“Eating our dog food”的邮件,提到要“提高自家产品在内部使用的比例。”

华为总裁任正非就曾经说过,“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做决策。”

 Eric Raymond,他的《大教堂与集市》推开了开源大门

 Kent Beck,他写了《极限编程解析》、《测试驱动开发》、《实现模式》几本书;

 Martin Fowler,几乎是对外输出的典范,他重新整理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让人们的讨论有了更标准的词汇,比如,重构、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

 《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作者高德纳,他系统地整理了算法的概念,为了好好写作,他甚至创造了一个排版软件 TeX

 Perl 语言的发明人 Larry Wall 一个经典叙述:优秀程序员应该有三大美德:懒惰、急躁和傲慢(Laziness, Impatience and hubris)
1. 懒惰,是一种品质,它会使你花很大力气去规避过度的精力消耗,敦促你写出节省体力的程序,别人也能很好地利用,你还会为此写出完善的文档,以免别人来问问题
2. 急躁,是计算机偷懒时,你会感到的一种愤怒。它会促使你写出超越预期的程序,而不只是响应需求
3. 傲慢,极度自信,写出(或维护)别人挑不出毛病的程序

厄尔•南丁格尔说过,「你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相信自己是在为别人工作。这样一来你对工作的安全感已然尽失。职业发展的驱动力一定是来自个体本身。记住:工作是属于公司的,而职业生涯却是属于你自己的。」

Linus Torvalds 曾经说过:“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



1995 年,Robert Martin 就提出了这些设计原则的雏形,然后在他的《敏捷软件开发:原则、实践与模式》这本书中,比较完整地阐述了这五个原则。后来,他有把这些原则进一步整理,成了今天的 “SOLID”。

2017 年,Robert Martin 出版了《架构整洁之道》(Clean Architecture),他把单一职责原则的定义修改成“一个模块应该仅对一类 actor 负责”,这里的 actor 可以理解为对系统有共同需求的人。

2014 年 James Lewis 和 Martin Fowler 写的一篇文章,他们在其中给了微服务一个更清晰的定义,把它当作了一种新型的架构风格。

Martin Fowler 在写《企业应用架构模式》时,提出了一个分布式对象第一定律:不要分布对象

2003 年 Eric Evans 写了《领域驱动设计》,向行业介绍了 DDD 这套方法论,立即在行业中引起广泛的关注。

2013 年,在 Eric Evans 出版《领域驱动设计》十年之后,DDD 已经不再是当年吴下阿蒙,有了自己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Vaughn Vernon 将十年的精华重新整理,写了一本《实现领域驱动设计》,普通技术人员终于有机会看明白 DDD 到底好在哪里了。

2008 年,Robert Martin 的《Clean Code》出版

主页

索引

模块索引

搜索页面